節(jié)選《中國新疆塔城包容文化》—遠古巖畫的背后
塔城地區(qū)各縣(市)的群山巨石上,有許多古代先民磨刻的巖畫。這些留在風雨剝蝕的巖石上的圖畫,記述了遠古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狀態(tài)和繁衍生殖心理,保存了先民們不斷適應自然,歷經滄桑,創(chuàng)造古代文明的信息。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有米其根烏必勒巖畫群、達吾爾薩拉山頂巖畫、艾爾肯阿門巖畫三大塊。
米其根烏必勒巖畫群位于鐵布肯烏散鄉(xiāng)哈同(賽米斯臺)山北坡各個山口。巖畫刻在洪荒時期從山溝里沖下來的黑色火成巖和白色花崗巖上,大的有十幾平方米,小的僅有 40 平方厘米左右。巖畫內容豐富,有馬、牛、羊、駱駝等家畜,有北山羊、盤羊、狼、豹、狐貍、鹿等野獸,還有騎馬、射箭、狩獵、騎駝、男性裸體人,女性生殖器官等。巖畫線條清晰,是用高硬度的石器或青銅器研磨刻畫而成。巖畫群從東向西延續(xù) 10 余公里,是十分罕見的巖畫長廊。據考古專家推斷,該巖畫群系有組織的磨刻作品,大約產生在 2500 年前。從巖畫內容可以看出古代草原先民過著狩獵與畜牧相結合的生活形態(tài),以及對生殖崇拜,人口興旺的關注。
達吾爾薩拉山頂巖畫有 10 個地點,面積約 200 平方米,內容以野山羊為主,也有人騎駱駝、騎馬、狩獵、狐貍、狼等形象。所刻動物頭部多數向南方,巖畫技法有鑿有磨,顯示出是鐵器時代的創(chuàng)作。
艾爾肯阿門巖畫,山石質地為赭色,巖畫內容以北山羊、盤羊、馬、駱駝為主。
托里縣巖畫主要集中在廟爾溝吐別克斯套、鐵廠溝科克巴斯套、喀拉托別牧場、多拉特鄉(xiāng)朱瑪拜溝,有 1000 多幅。畫面內容有馬、牛、青羊、盤羊、鹿、狼和裸體人、騎馬、射箭等。其中喀拉托別牧場司馬依勒克斯套“三狼食羊圖”和“持矛騎兵圖”非常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從巖畫可以看出,當時生產工具不發(fā)達的人類生活主要依賴與眾獸拼搏的狩獵業(yè)??袆e泉水南側的小山峰上有刻在 50 平方米高精度紫黑色熔巖上服飾奇特的人、怪獸和各種神秘符號,內容可能和古人祭祀有關。
額敏縣發(fā)現的古巖畫主要分布三處??材纠諑r畫在縣城東北 65 分里處,面積 160 多平方米,有 200 多幅,這些巖畫全刻在堅硬光滑黑亮的巖畫上,刻痕不深呈棕色,畫面主要有馬、牛、羊、駝、狼、狗、鳥類和人物,其中一幅刻著一個騎馬奔馳的牧羊人趕著一群羊飛跑,一條狗在羊群前帶路,反映出草原先民已從狩獵為生轉入以畜牧業(yè)為主的歷史階段。位于縣城東北 58 公里處的交勒布斯克巖畫,數十塊傾斜成一字形面南排列,有鹿、馬、羊、人物,還有一些似鳥非鳥的小動物,可能是古人已開始馴養(yǎng)野禽為家禽。位于縣城東 46 公里的拜依
提地布拉克巖畫,集中在一塊 2.94 平方米的黑色巖石上,畫面有人、馬、羊、花草,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珍愛。
塔城市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xiāng)西北的那音喬卡山,五個地點分布有鑿刻而成的巖畫。畫面幅度一般為 90 平方厘米左右,內容有人物跳舞、騎馬、趕車以及木車、野山羊、駱駝等,記錄了古代先民已有制造馬車一類生產工具的創(chuàng)新業(yè)績。生活在塔城區(qū)域的各族先民以萬物之靈的姿態(tài)改善生存狀態(tài)。
裕民縣巴爾達庫巖畫群,當地哈薩克牧民稱之為唐巴勒塔斯(意為雕刻的石頭)。巖畫群有大小 100 多幅,最大的 1.2 平方米,最小的不過 10 平方厘米。巖畫內容多半是牛、馬、狗、山羊、鹿、熊等動物。人物畫集中在海拔 1160 米處數塊相連的巖石上。有一幅刻有九個人和八頭牲畜,其中最大的兩頭牲畜背上有人騎著。另一幅女性人物,線條優(yōu)美,肌膚豐滿,姿態(tài)翩翩,富有生氣。還有一幅表現男女交媾畫面,男高約 2 米,粗壯雄健,女高 1.5 米,胸高腰細,臀肥腿長。在許多頭較大的動物畫中,也刻畫有明顯的動物生殖器官。這群寫實風格刻磨精細的巖畫,表達了古代人對人、畜繁盛的渴望和生殖崇拜心理。
在烏蘇市、沙灣縣的天山中段山脈的前山區(qū),也陸續(xù)發(fā)現了一批曠古時期的巖畫,內容以野生動物為主。
塔城地區(qū)已發(fā)現的巖畫,是古代及史前時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狩獵、放牧、娛樂、生育以及其他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凝結著古人智慧和藝術靈光的“石頭圖書”。
幽幽千載,創(chuàng)造有痕。一幅幅巖畫像一頁頁張開的史書。在這里,無數個生靈復活了。他們牧羊趕車,奔走呼嘯,持矛騎射,狂歌勁舞,男歡女愛地游蕩在蒼茫的山野間。
巖畫的產生年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秦、漢時期。作者應當是塞人及其后的匈奴人,以及匈奴統(tǒng)治下的其他游牧部族人。
根據考古墓葬發(fā)掘,塞人頭戴尖高帽,高鼻大眼,眼窩不深,大鬢角,上身裸露,腰下系短裙,是白種人。塞人人口不多,后來遷移到比較溫暖的伊朗高原去了。
匈奴早先游牧于蒙古高原。戰(zhàn)國后期,匈奴吞并周圍的游牧部落,勢力日益強大。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派大將蒙恬出征經常侵擾北方邊境的匈奴。匈奴戰(zhàn)敗,放棄河套,退出長城。
公元前 209 年,匈奴冒頓殺頭曼單于和后母、弟弟等人,自立為單于(匈奴的最首領)。匈奴開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冒頓單于帶兵襲擊東胡,征服了丁零、鬲昆、屈射、薪犁各部族,臣服了樓蘭、呼揭、烏孫等西域小國,控制了蒙古高原和西域的廣大地區(qū),成為亞洲空前強大的奴隸游牧政權。西漢初年,他經常派軍南下攻擾,對西漢造成嚴重威脅。
公元前 202 年,漢王劉邦戰(zhàn)勝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由此,中國主體民族被稱作漢族。對于匈奴的無端進犯,漢高祖劉邦曾慨嘆地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
匈奴人以畜牧業(yè)為主游牧,牲畜以馬、牛、羊為多,其次是駱駝、驢、騾。沒有城郭和房屋,住氈房,冬夏逐水草而遷徙。匈奴人吃肉,飲牛馬羊乳,穿皮毛,披毯鋪氈。也吃一些糧食,但數量不多,嗜好飲酒。
匈奴人按照血緣關系,聚族而居。每個氏族既是生產組織,又是軍事組織。匈奴人幼兒時就練習騎馬,以草箭射野兔和草原鼠;少年時就精于騎射,即可披甲上陣,參軍打仗。匈奴人在秋草黃,駿馬肥時喜歡四出攻伐,劫掠其他部族的財物、糧食和人口作奴隸。
匈奴人以壯健為尊貴,以老弱為低賤。壯健的人多有牲畜和奴隸,錦衣美食。老弱的人則破衣劣食,窮困潦倒。
匈奴人崇拜日月,單于每天清晨走出氈帳,向初升的太陽跪拜;黃昏時又走出氈帳,向初升的月亮跪拜。匈奴人信巫師,言聽計從。匈奴人死后,殮以衣裘,放入棺槨,挖地為墓穴,以奴隸殉葬,埋葬后不立墳堆,不種樹木。
每年正月,匈奴貴族在單于駐地舉行集會,進行祭祀。五月匈奴人都聚會在龍城,大規(guī)模地祭祀祖先、天地和鬼神。祭祀時殺牛宰馬為供品,也用戰(zhàn)俘和奴隸作祭品。
匈奴娶妻,聘禮很重,多以數十匹馬、牛、駱駝和金銀綢緞為聘禮,所以男方家以娶進的女人為財物換得,屬于家產。父親死后,兒子可以續(xù)娶后母;哥哥死后,嫂子一定要嫁給小叔為妻。這個習俗還流傳到匈奴控制的其他游牧部族,時間竟然長達 1000 多年。
匈奴有習慣法,殺人者償命,偷盜者罰為奴隸。古代游牧民族很少偷盜內斗,所以犯罪受罰的人很少,匈奴轄境各個部族的罪犯每年往往只有幾個人。
匈奴的興起、強大和控制了漠北、西域等廣大地區(qū),畜牧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原來那些分散孤立的部族或地區(qū)接近起來,聯(lián)系交融越來越密切。中原地區(qū)的漢族文化有的通過匈奴向北、向西傳播到了很遠的地方。同樣,漠北、西域的文化,有的也通過匈奴而傳入內地。
公元前 141 年,漢武帝劉徹即位。為求得北方和西方邊境長治久安,反擊匈奴,漢武帝一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絡各部族共同結盟打擊匈奴;另一方面憑借經濟發(fā)展國力強盛,先后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西征匈奴,橫掃河西走廊,繳獲匈奴祭天金人,一部分匈奴歸降漢朝,一部分逃竄漠北、西域。以致在匈奴人中流傳著悲傷的哀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p>
西域各部族認識到漢朝的富強,逐步擺脫了匈奴的控制。一批批使者和商旅東來西往,攜帶著大量的絲綢、茶葉或珍寶、玉石奔忙在新開辟的絲綢之路上。公元前 60 年,漢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主管西域事務,保護西域各部族免受匈奴侵害。漢朝在西域實行羈縻政策,各部族建立的政權無一變動。漢朝定期賞賜大量的金銀絲綢給西域各地的統(tǒng)治者。
公元 75 年,北匈奴單于派兵 2 萬進攻西域各部族,漢朝兵將潰敗。班超投筆從戎,上書漢明帝甘愿自薦出使西域,保衛(wèi)邊境。班超有勇有謀,依靠當地各族人民,擊敗匈奴,恢復了邊疆的安寧。
公元 122 年,班超的二兒子班勇子承父業(yè),率領漢軍和西域各部將士數萬人大敗匈奴于雅爾湖山谷(今吐魯番的交河古城)。公元 124 年再接再厲,班勇率軍翻越天山,進擊匈奴呼衍王,俘虜了北匈奴單于的堂兄及其部眾 2 萬多人。
草原似海,殘陽如血,在落日的斜暉和塵土的飛揚之中,不斷受到敗挫的匈奴開始大規(guī)模西遷,且行且駐,尋找新的家園。據史料研究 , 這一支匈奴人先到黑海 , 最后落腳到歐洲多瑙河以西 , 被稱為渾族 , 并與當地的哥特人、阿蘭人、馬扎爾人融合成為今天的匈牙利人。
從此,天山以北不再見匈奴的蹤跡。匈奴統(tǒng)治蒙古高原和西域北部長達 300多年,無論在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藝術上,都對被統(tǒng)治的各部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匈奴西遷后,一些歸附匈奴的部族雖然獨立了,但匈奴化的印跡還存在,匈奴化是中國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進化潮流。南匈奴大部分歸屬于漢朝,與當地漢族融合,其中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勤讀漢書,機敏忠誠,成為漢朝重要的輔政大臣。
從公元前 209 年到公元 124 年,馳騁漠北、西域(包括今塔城地區(qū))的匈奴及統(tǒng)轄下的游牧各部族,與中原興起的漢朝結鄰 300 余年,其中互相征戰(zhàn)是短暫有數的,時間不過幾天或十天半個月。和平相處,人民樂業(yè)是長久的常態(tài)。塔城山區(qū)古老的巖畫,就是游牧者在“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寧靜愉悅情景之中,悠閑地坐立在崗巒旁,耐心專意地刻磨出自己的生活實況,留給后人去觀賞品味的。
有學者提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似還不足,應該加上草原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沖撞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這個新觀點,值得思考研究。
遠古時代,塔城是最優(yōu)美的草原,各游牧部族與中原漢族沖撞、交融、友好,給這方天地留下了包容八面來風的大氣。
風起于青萍之末,包容融合之風萌發(fā)于一望無際的草原和蕓蕓草民之間。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